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正文

鸡鸭鹅都是恐龙后代?火盗龙走红“流量密码”揭秘

来源:网络 阅读量:16140 时间:2022-07-11 12:07:00

鸡鸭鹅是恐龙的后代吗?科学家揭示火猛禽的流行“交通密码”

最近科幻片《侏罗纪世界3》引发关注。虽然火猛龙(Fireraptor)身上长满羽毛,看起来像一只大鸟的镜头不多,但这个新形象已经成为恐龙界新的“顶流”,也是影片中传播最广的画面之一。其实Fireraptor火爆背后的“流量密码”是很“科学”的。

王晓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翼龙和恐龙的研究。他说,在古生物学领域,研究恐龙与鸟类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

他一眼就能看出电影中火龙的形象参考了中国科学家的很多发现。原型标本来自法国。这个标本保存不完整,没有羽毛。后来,科学顾问给它加上了羽毛。看到这种火猛禽,王晓林感到有些亲切,他的设计只是参考了在中国辽宁发现的一些恐龙。

眼尖的网友说Fireraptor长得像只鸡。乍一看,这是个笑话。事实上,它有合理的科学想象力。王晓林说,目前,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是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恐龙的一个分支,一种小而多毛的兽脚亚目恐龙,最后进化成了鸟。而我们今天看到的鸟类,无论是鸡鸭鹅麻雀燕子乌鸦,它们的祖先“都是恐龙”。所以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恐龙没有灭绝——因为鸟类不是灭绝的恐龙。

如何证明恐龙和鸟类是一家人?做过“亲子鉴定”吗?

王晓林解释说,有大量证据证明鸟类是恐龙的后代,主要基于对骨骼形态学的研究。研究化石,首先是形态学研究,比如骨骼、头骨、牙齿、羽毛等的大小、长度、形状等。,然后做一个很多特征的矩阵,然后用计算机计算,最后看它和谁的亲缘关系。他说:“从所有这些研究来看,鸟类与一种或几种恐龙关系密切。”

比如偷蛋龙、伤牙龙、赤龙,这些恐龙中有一种可能进化成了鸟。“这些恐龙都是有羽毛的,而且和鸟类的羽毛很像”。

为什么没有用“亲子鉴定”来判断鸟类和恐龙的亲缘关系?

如果要做亲子鉴定,首先要找到恐龙的遗传物质。早在1993年,电影《侏罗纪公园》就为科学家们想好了:在琥珀里,找到一只吸过恐龙血的蚊子,从蚊子的血里提取出恐龙的DNA,克隆出恐龙,更别说做“亲子鉴定”了?

在古生物学家看来,这种想法确实符合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王晓林说,“那时候有很多蚊子,它们吸血,只有口香糖可以把它包起来。这块化石,我们称之为未改变的,保留了它所有的原始信息。然后用基因等技术,也是可以的。”

“但这也很难实现。现在,你很难完全复制一些动物。”他接着说。

那么,人类能找到一亿多年前的蚊子吗?

“这是真的。最近一二十年,科学家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包括蚊子在内的大量昆虫化石。这些蚊子可能吸了恐龙的血,不排除这种可能。”王玉林回答道。

而且理论资料都有了,还等什么?

事实上,世界各地的古生物学家一直在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还原”恐龙及其生态行为和生存环境。从他们在野外发现恐龙化石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在想象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在经过标本采集、科学修复、形态分类和研究等诸多步骤后,科学家和艺术家们将试图“复原”恐龙——设计它的个体形象、皮肤、鳞片、羽毛等。在电脑中,分析它的体形、步态、姿态,以及它的共生动植物…

如此渴望“恢复”甚至“复活”恐龙,为什么白垩纪的蚊子血没有派上用场?王晓林说,蚊子可能不仅会吸恐龙的血,但我们如何分辨哪个基因属于恐龙呢?虽然有很多化石,但恐龙在6600万年前就灭绝了。化石中的遗传物质早已“过期”,取而代之的是无机矿物质,无法提取,也无法作为参照物。

所以提取恐龙的DNA,做“亲子鉴定”,甚至“复活”恐龙,只是理论上可行。

恐龙统治地球约1.6亿年,突然消失。科学界主流观点认为,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1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地球上第五次大灭绝。曾经的世界霸主的灭亡,不仅引发了现在的世界霸主——人类,也引发了人们对过去的强烈好奇和对未来的担忧。

未来有可能找到并鉴定出恐龙的DNA吗?恐龙会“复活”吗?恐龙灭绝的过程是怎样的?有太多的谜团等待解开。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分享到:

我来说两句

推荐阅读

作者信息

picture

沐瑶

文章总数:

简介:作者没有留下简介。

精彩推荐

  • 覆盖新市民、老年人等群体 平安健康保险多措并举迎78保险公众宣传日

    覆盖新市民、老年人等群体 平安健康保险多措并举迎78保险公众

  • 长城资产上半年业务数据出炉,新增收购金融不良资产债权规模433亿元

    长城资产上半年业务数据出炉,新增收购金融不良资产债权规模43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道富:ESG不应成为新的约束,而是内在驱动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道富:ESG不应成为新的约束,而是内在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