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首富”虞仁荣收获第二个IPO,新恒汇登陆创业板首日最高涨近300%
图源:视觉中国
在韦尔股份上市近八年后,虞仁荣的第二家芯片公司新恒汇(301678.SZ)也顺利登陆A股。
6月20日,集成电路封装企业新恒汇正式登陆创业板。上市首日,公司股价开盘报50元/股,较发行价12.80元上涨290.63%,开盘后涨幅一度拉升至372.66%,截至收盘报43.63元/股,涨229.06%,总市值101亿元。
从新恒汇成立到上市,虞仁荣毫无疑问是这场资本棋局里的关键角色。早在2017年,由他主导的韦尔股份已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历经发展,如今该公司市值已突破1500亿元大关,持股27.4%的虞仁荣也被称作“中国芯片首富”。
据《202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虞仁荣个人财富达123亿美元,位列全球第181位。不过,随着韦尔股份近年来市值的波动,虞仁荣财富值有所下滑。在《2024年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中,其以47.2亿美元排名第81位。
新恒汇是虞仁荣在A股收获的第二个IPO。新恒汇的成功上市,令虞仁荣资本版图再扩张。以6月20日收盘价计算,其直接持有的新恒汇23.56%股份市值约为24亿元。
虞仁荣、任志军强强联手
新恒汇此次IPO之所以备受关注,与其幕后掌舵者有关。
新恒汇背后有两位联合实控人,除了虞仁荣外,另一位为紫光国微前总裁任志军。二者为一致行动人。
本次发行前,虞仁荣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31.94%股份,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并担任公司董事;任志军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19.31%的股份,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并担任公司董事长。根据上市公告书,本次发行后,虞仁荣直接持股比例为23.56%,任志军直接持股比例为12.15%。
回顾来看,新恒汇的成立源自两位实控人主导的一场重组,其前身由恒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凯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凯胜电子”)两家合并而来。
2017年,恒汇电子和凯胜电子陷入债务危机,拟寻求通过重组的方式解决两家公司的经营困境。
彼时,紫光集团旗下紫光国微控股子公司紫光同芯微电子有限公司作为恒汇电子的重要客户,曾寻求通过其母公司紫光国微收购恒汇电子,但收购计划最终未获集团批准。而任志军彼时正任紫光国微副董事长兼总裁,负责牵头该收购事项。
收购未果后,任志军并未放弃,而是选择以个人资本“入局”新恒汇。他找到了清华校友虞仁荣,计划以投资人名义完成并购。
2017年11月,相关各方达成重组协议,决定由恒汇电子与凯胜电子共同发起设立山东新恒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两家公司资产重组后的承接主体。2018年1月,任志军、虞仁荣及上海矽澎联合出资4.65亿元受让新恒汇有限90.29%股权。
此次股权转让也标志着新恒汇实际控制权的变更,陈同胜退出舞台,虞仁荣与任志军成为公司共同实际控制人。
根据新恒汇公告,任志军入股资金来自虞仁荣提供借款,截至上市公告书签署日,任志军负债本金余额为1.16亿元,借款最晚还款日为2029年1月25日。据双方协商,任志军拟用上市公司分红款优先偿还上述贷款,并在合规前提下通过大宗交易方式转让部分新恒汇股权给虞仁荣以清偿剩余借款本息。
深耕智能卡生意
据了解,韦尔股份主营业务为半导体产品设计和分销业务,其中半导体产品设计业务主要为图像传感器产品、触控与显示驱动集成芯片和其他半导体器件产品。新恒汇招股书明确强调与韦尔“不存在同业竞争”。
新恒汇主要从事芯片封装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与封装测试服务,包含智能卡业务、蚀刻引线框架、物联网eSIM芯片测试三大业务线。其中,智能卡为公司核心业务,2024年在公司营收中占比约七成。
2022年至2024年,新恒汇业绩处于上升通道,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84亿元、7.67亿元、8.4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4.77%、12.13%、9.83%;实现归母净利润1.10亿元、1.52亿元、1.8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38%、38.58%、22.07%。
2025年一季度,新恒汇实现营业收入2.4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71%;实现归母净利润5131.65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26%;扣非净利润4924.13万元,同比增长9.48%。公司解释称,营收上涨、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系“当期政府补助同比大幅减少”。
新恒汇的智能卡业务主要采用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自产关键封装材料柔性引线框架用于智能卡模块封装。据Eurosmart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末,公司智能卡业务核心封装材料柔性引线框架全球市占率达到32%。
蚀刻引线框架以及物联网eSIM芯片封测业务是新恒汇近年来新拓展的业务。其中蚀刻引线框架与智能卡业务核心封装材料柔性引线框架的生产工艺流程较为接近,而物联网eSIM芯片封测业务则与原有的智能卡模块封测业务的部分客户重叠。
据了解,芯片只有经过封装后,才可以焊接到电路板上。保护裸芯片、保障芯片与外部电路板之间的电信号传导及散热,都需要靠引线框架来实现。按照适用范围划分,柔性引线框架属于专用型,只用在智能卡芯片封装。蚀刻引线框架属于通用型,是集成电路主流封装模式的必需材料。
图源:新恒汇招股说明书
在智能卡业务领域,公司与紫光国微、中电华大、复旦微电等知名安全芯片设计厂商,及恒宝股份(002104.SZ)、楚天龙(003040.SZ)等知名智能卡制造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024年,新恒汇智能卡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6%。公司称,主要因终端市场延续2023年下半年以来的去库存周期,同时安全芯片设计企业竞争加剧对紫光同芯、中电华大等智能卡模块大客户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使得紫光同芯、中电华大等客户向公司的采购订单同比出现下降,公司智能卡模块业务收入同比有明显下滑。
智能卡业务收入下滑之际,新恒汇拟发力蚀刻引线框架业务。此次IPO,新恒汇拟募集资金5.19亿元,用于“高密度QFN/DFN封装材料产业化项目”及“研发中心扩建升级项目”。其中,“高密度QFN/DFN封装材料产业化项目”达产后将新增5000万条产能。
需要注意的是,新恒汇面临大客户订单量下滑的风险。
招股书披露,全球目前具备大批量稳定供货的柔性引线框架生产厂商主要有三家,分别是法国Linxens、新恒汇、韩国LGInnotek。据欧洲智能卡行业协会统计或预测数据,2022年和2023年,新恒汇柔性引线框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1.63%、32.32%,仅次于法国Linxens,排名第二。
2019年,紫光集团以22亿欧元的价格,通过间接控股子公司紫光联盛全资收购了法国Linxens。
而新恒汇第一大客户紫光同芯为紫光国微控股子公司,同属紫光集团。2022年至2024年,新恒汇对紫光同芯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49亿元、1.36亿元和9674.30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1.72%、17.67%和11.49%,呈现下滑趋势。
新恒汇在招股书“重大事项提示”中提到,公司面临主要客户紫光同芯订单下滑的风险。虽然最近两年对紫光同芯的销售收入未出现大幅下滑的情形,但若紫光同芯因采购策略或生产经营、资信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持续减少从公司的采购,或者公司与紫光同芯之间不能持续开展业务合作,上述情形均可能导致公司整体经营业绩受到不利影响。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我来说两句
推荐阅读
-
中国银行:下半年我国经济或快速复苏,全年增长4%左右图片来源:人民视觉中国银行研究院周二发布《2022年三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称,下半年我国宏观经济或将进入快速复苏通道,...
-
上财:今年中国经济或增长4.3%,需高度关注青年就业2017年10月25日,西安,长安大学校园内,学生们在秋雨中现场求职。图片来源:人民视觉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本周发布报...
-
央行报告:2021年企业贷款利率创新低,东北降幅最大2022年6月13日,辽宁沈阳,工人在水发航宇星物联科技(辽宁)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制造安全控制型膜式燃气表。图片来源:人民...
-
一个月股价大涨近50%,东瑞股份加大押注“猪周期”,定增图片来源:图虫创意7月8日(周五),东瑞股份(001201.SZ)股价收于44.90元,涨7.78%,自5月30日以来其...
-
太阳能行业周报:产业链价格齐涨硅料涨势将延续多晶硅价格硅业分会和PV-InfoLink数据显示,本周全国单晶致密材料成交均价为28.96万元/吨,较前一周上涨1.9...
-
种业专家创新大讲堂在京成功举办7月9-10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联合主办的专家创新大讲堂在北京举行。本次大讲堂以“...
-
“20恒大01”本息兑付再展期议案未获债券持有人投票通过7月11日上午,恒大地产发布公告称,《关于调整“20恒大01”债券本息兑付安排的议案》未获债券持有人大会通过。恒大地产表...
-
城市圈乘车码互通刷码乘地铁哪家强?2017年起,公交码成为公交、地铁的标配。深圳地铁依然“孤傲”地实现北上广深的互通。三年前,上海地铁MetroMetro...
-
乘联会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榜:比亚迪、特斯拉、五菱前三,问2022年6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6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57.1万辆,同比增长141.4%,环比...
-
Minisforum介绍新款UM560迷你主机,支持US今年6月,Minisforum发布了新款UM560miniPC,搭载AMD6核R55625U处理器,支持USB-C一线连...
作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