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 > 正文

多项指标好转房地产市场预期悄然改善

来源:网络 阅读量:6556 时间:2022-07-11 10:35:00
多项指标好转房地产市场预期悄然改善

销售回暖,融资改善,拿地意愿回升……多家机构监测数据显示,6月以来,房地产市场企稳回暖迹象持续增强。

业内人士表示,房地产行业正在出现积极的变化。未来随着国内疫情趋于稳定,多项稳定楼市措施的综合效应将逐步显现,房地产市场有望进一步企稳。

多项数据持续向好。

据多家机构监测,6月份房地产市场销售、房企融资、土地市场成交等多项数据呈现向好态势,市场回暖信号更加明确。

柯睿研究中心表示,由于冲刺年中业绩,房企推盘积极性增加,供应量叠加稳定楼市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房地产市场成交继续回升。据克而瑞监测,6月份,30个重点城市新增供应面积1881万平方米,环比上涨50%;成交面积达1847万平方米,环比增长31%,同比下降38%,上月下降59%。

二手房市场交易也在回暖。RealData数据显示,5-6月,其重点监测的50个城市二手房成交继续逐月增长,增速分别为14%和25%;第二季度的交易量比第一季度增长了15%左右。其中,核心城市群的市场复苏节奏更快。

从企业销售数据来看,据克而瑞统计,6月份,百强房企实现销售成交额7329.7亿元,环比增长61%。

业内人士表示,销售回暖意义重大,意味着房企“造血”能力逐渐恢复。与此同时,房地产融资环境持续改善,外部“输血”加剧。

6月,同策研究院监测的40家典型上市房企完成债务融资499亿元,环比增长23%。Wind数据显示,6月份,国内债券市场共发行房企债券491亿元,实现净融资187亿元,连续第五个月保持净融资为正,创下近12个月以来的新高。

在融资和销售双复苏的带动下,房地产投资也有所回暖。基于RealData国家统计局数据,5月份房地产企业新开工面积、土地购置面积、房地产开发投资均有明显改善,同比分别增长20%、46%、14%。特别是新开工面积结束了6个月的环比下跌。同策研究院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土地成交规模和楼面价双双回升,同比分别增长14.3%和60.6%。易居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6月30强房企投资建筑面积环比增长158%;土地总成交量环比增长184%,溢价率保持在6%。

乐观情绪逐渐增加。

虽然更多的指标显示复苏,但房地产市场有望悄然好转。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数据显示,6月,其监测的50城房地产市场景气指数为-0.69,较5月上涨0.01。诸葛说,房地产市场的情绪正在逐步改善。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步减轻、购房者忧虑的缓解,以及一系列政策效果的显现,预计7-8月市场景气指数将在“观望”区间重回中高水平。

对于行业的未来发展,来自行业观察人士的乐观看法逐渐增多。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下半年房地产市场销售有望继续向好,月度同比增速有望回归常态。韩毅智库研究总监俞晓雨认为,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房地产市场的销售将继续改善。

“从城市化率来看,中国房地产业已经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将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增速有望形成新的中枢,在新周期保持健康增长。”李超说。

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房地产市场弱复苏趋势基本确立,但下行压力仍在,行业预期的持续修复仍需政策呵护。

同策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肖云翔认为,未来由于城市政策的力度或对城市层面的适应,具体表现为:能级越低,人口和产业支撑越弱,政策优化调整的规模越大;相反,一线城市预计不会有明显的政策松动。同时,政策将更加注重引导合理需求的释放,尤其是刚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的释放。

在小雨看来,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企稳迹象,政策仍有必要继续发力。同时,各地在制定政策时,仍会尽力兼顾促进市场复苏和防止行业过热。“从政策的作用和政策出台的空间来看,接下来,部分二线城市可能会更多地调整限贷政策。”于晓宇说。

从企业融资的角度,肖云祥认为,随着政策的优化调整和市场预期的改善,房地产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有望得到更好的满足。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分享到:

我来说两句

推荐阅读

作者信息

picture

夏冰

文章总数:

简介:作者没有留下简介。

精彩推荐

  • 覆盖新市民、老年人等群体 平安健康保险多措并举迎78保险公众宣传日

    覆盖新市民、老年人等群体 平安健康保险多措并举迎78保险公众

  • 长城资产上半年业务数据出炉,新增收购金融不良资产债权规模433亿元

    长城资产上半年业务数据出炉,新增收购金融不良资产债权规模43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道富:ESG不应成为新的约束,而是内在驱动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道富:ESG不应成为新的约束,而是内在驱